【明報社評】在香港暴亂持續5個月且沒有停息迹象之際,粵港澳大灣區第三次領導小組會議在北京召開,小組組長韓正副總理提出4個「要切實抓好」的任務,當中有精準針對粵港融合的關鍵問題,但更多的是針對挽救香港時局「惠港措施」,雖然兩者並不矛盾,但予人感覺是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翻版,跟大灣區原來目標有距離。
韓正在會議上提出的任務,包括努力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強設施「硬聯通」和機制「軟聯通」;更多惠及廣大民眾,尤其是港澳年輕人的民生措施;打造粵港澳三地緊密合作的結合點和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官僚程序拖慢窒礙發展
創科融合應盡快大突破
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目標是加快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目前由於香港與國家及廣東省的產業結構沒有結合點,難以融合。香港目前的支柱產業是金融業和地產業,金融業由於其國際化程度而能夠協助國家融資和人民幣國際化,這方面跟內地的融合有很大進展,在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這是對整個國家而言,雖然不排除但也並非單獨指向大灣區。地產業在內地的發展已經式微。所以,建設大灣區最大的目標,是要尋找一個以至更多的產業與大灣區對接。
其實,國家與香港的有識之士,早就認準創新科技可以成為加快香港融合大灣區的新興產業,並且着手研究落實措施。大灣區的概念是創新科技研發、金融業支持融資,以及製造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三者在同一地區有機聯繫。香港的大學研究機構具備創新科技研發的人才和機構支持,但金融業缺乏對初創企業的支持,這一點廣東不缺資金,也可以補足,製造業更加是廣東的強項,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欠的東風是政府官僚程序,拖慢甚至是窒礙發展。深圳河的河套地區,從1997年理順產權歸深圳,管理權香港可以共享,之後反覆提出不同方案,加工區、經貿區等等,直到2017年1月簽訂「創新與科技園」合作備忘錄,至今又34個月了,還是只聞樓梯響。
韓正副總理指出,「要切實抓好科技創新這個首要任務,並取得重大突破」,可謂一語中的,相信在中央政府的督促下,廣東省政府與特區政府都會加快速度,盡快給中央一個交代。可是,科技園的硬件可以加速,「軟聯通」的機制則非易事,即使金融機構能合作融資安排以及支持初創企業的風投資金,但如何鼓勵香港年輕人有企業家的思維與膽識,而且願意到內地打拼,就是當前特區政府要迫切處理的問題,迹象表明,特區政府在這方面仍然「一頭霧水」。
大學的研究機構在培養人才方面,本來是香港的強項,過去也曾培養出蜚聲中外的大疆無人機公司和雲洲無人船公司的創辦人,但目前香港的大學環境,是否還能夠吸引內地學子來攻讀,一下子變成大問題。香港的研究機構一直有跟內地合作,但科研人員和機構不到內地,就不可能直接體會內地市場的需要,香港科技大學在南沙的分校已經動工,將來可以在合作研究方面打開新局面,但硬件和軟件建設需時,如果要做到盡快取得突破的要求,粵港兩地政府也要有新思維和大魄力。
特區政府首要止暴制亂
大灣區可促成長治久安
粵港澳大灣區會議同時公布了「惠港16條」新措施,其中包括民生措施和促進服務業進入大灣區兩個部分。最震撼的是放寬港人在內地的「限購令」,雖然內地房價飈升期已過,但確實有不少港人考慮在內地置業,作為養老或者投資,此舉一定受歡迎,至於港人在內地使用電子支付的各種藩籬,其實早已有解決措施,這次只是明確提出罷了。
建築、法律和金融服務業進軍內地的促進措施,當然是好事,但服務業是依附於粵港兩地經貿產業,如果香港投資者到內地發展業務不興,這些專業也無用武之地。撇開如何促進投資的問題,這些「開大門與開小門」的措施,CEPA早就有所照顧,現在只是針對某些專業老調重彈,對建設大灣區不能說沒有幫助,但並非提出大灣區偉大構思的原意。
中央政府要協助特區政府處理解決暴亂所帶來的問題,也是應有之義,藉大灣區會議提出一些相應的措施,雖然不能「止咳」,但應該有所幫助。然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已經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地位,是令到香港長治久安的重大政策和長遠目標,同時對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發揮引領作用,這次會議提出的幾個任務,除了第一條具有戰略意味外,其他都是針對當前香港局勢的應對措施,似乎應該以其他形式由其他部門來提出,更合時宜。
香港特區政府目前的首要任務是止暴制亂,無論從政策優先還是領導層的魄力而言,相信都沒有能力分神處理大灣區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應該從大局出發,由中央政府主動牽頭,積極研究和制定「大政方針」,不能坐等香港局勢轉變,這樣才能及早實現建設大灣區的目標,造福國家和粵港澳三地。
Ref: 報導原文